阿拉伯文字與書法的美學特征
來源:中國清真網
時間:2007-07-09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書法是一門技法性很強的藝術,從廣義上講,全世界每一個民族只要有文字,都會有書法這門技藝。阿拉伯書法的發展是與宗教緊密相聯的。由于禁止繪畫,書法藝術的內在價值受到重視。在伊斯蘭初期,產生了以抄寫《古蘭經》為特點的書法藝術,因為在伊斯蘭美術中,除書法外其他均不得接觸《古蘭經》的經文,這也就是書法在阿拉伯美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伊斯蘭教嚴禁崇拜偶像,這是它嚴格一神論的必然結果。
伊斯蘭教義學家認為,表現人類和動物是真主獨享的權利,侵犯則是大不敬。因此在建筑裝飾中只有阿拉伯文字、植物和幾何圖形,這種畫飾后來發展為別具一格的繪畫藝術,體現在清真寺及阿拉伯手工藝品如地毯、帷幔、坐墊、天花板、墻壁和帽子的裝飾上。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宗教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寺內絕無偶像供奉、動物圖形之裝飾。中國清真寺大殿無論華麗還是淡雅,飾以彩畫還是素雕,大都以《古蘭經》經文作裝飾,從而形成中國伊斯蘭教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很多人注意到,在回族穆斯林家庭堂屋墻壁中或門楣上,都書寫或懸掛著一段《古蘭經》經文,它由中堂和條幅組成,或單獨使用,中堂用杰利三分體書寫,雍容端莊;條幅由菱形庫法體書寫,方整雄健。書寫在門楣上的經文叫“經字都阿”,即阿拉伯文祈詞,常見的有清真言、作證言、太司迷耶、求護詞等。經字都阿形式上雖與漢族家庭門楣上的斗方相近,但內容大相徑庭。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千百年來,大量書法優美,裝幀精美的《古蘭經》抄本在中國穆斯林中流傳。光緒二十一年(1895),著名經堂教育家馬聯元在云南穆斯林的資助下,再刻《寶命真經》三十卷(中國最早的《古蘭經》木刻本),由云南著名經師、阿拉伯文書法家田家培哈吉凈手書寫,共用雕版1946片,計3571頁面,現存昆明南城清真寺。這部木刻本,具有中國裝幀古樸典雅的工藝特色,中國體阿拉伯文書法,遒勁雄健、賞心悅目。
阿拉伯書法分幾種基本字體,早期的正規字體稱為“庫菲克”,這種字體形式簡單,易于寫在羊皮紙或刻在石頭上,繼而出現了“流暢的庫菲克”體,較前種字體更為美觀。最后出現花體草,名為“蘇魯思”,書法家用墨筆寫在紙上,這種字體同今日的阿拉伯文印刷體十分相似。
“蘇魯思”體的特點是古樸中飄秀逸、清勁中含灑脫,易于書寫,因而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為常用體,凡受過現代教育的阿拉伯人都能辨認它。
杰利三分體的特點是結構自然,線條變化多姿,用筆凝重流暢,筆與筆之間氣血貫通,通篇布局緊湊而錯落有致,具有稚樸天真的古拙情趣。該體多用于清真寺或穆斯林家庭堂屋的中堂,書寫的內容為《古蘭經》經文或祈禱詞句。
船形迪瓦尼體,是由庫菲爾體演變而來的,作品將阿文進行合理組合,構成一艘揚帆遠航的船體,給人以搏風擊浪、不畏艱險之感。它的結構合理,形象逼真,是阿拉伯書法中的裝飾性書體之一。
花葉形庫法體,又叫花體庫法體。穆斯林將花草交錯在一起,憑想象勾勒出錯綜復雜的書法圖案,具有抽象性和形態變幻無常的特點。這種熔花葉圖形和書法為一體的表現形式,在阿拉伯建筑裝飾及手工藝品中較為常見。如691 年建于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及圓頂寺周圍的庫法體銘文,是保存至今最為古老的伊斯蘭銘文之一。庫法體秀麗多姿、瑰麗古樸。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那就是因為它不再停留在字的間架、結構、線條、墨感等觀念上,而是書法家在創作時,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將意境、格調、情趣融為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書法家貴在熔萬象為“意”,欣賞者貴在從“意”里悟出萬象,書法藝術“形象”塑造的奧秘就在于此。“阿拉伯圖案”這種藝術風格在清真寺及各種工藝品上得到體現。
熔圓形,菱形幾何圖案與阿拉伯文字為一體的三分體,多用于裝飾。用菱形三分體寫的條幅與中堂相配,更顯得堂皇、典雅,多見于“經字都阿”和清真寺柱頭的經文裝飾方面。圓形或菱形三分體,結構謹嚴、點畫規矩、意淡態濃、線條多姿。
篆刻是書法藝苑中的一朵奇葩。篆刻家以其個性特征和傳統篆刻藝術精髓為基礎,不斷探索和創新,讓各種書體都能登上這塊方寸土地。
阿拉伯書法藝術,在其漫長的各個發展時期,一大批文化人大膽突破舊藩籬,代之以逐漸完善,相對獨立的書法藝術思維空間體系。這種由繁入簡、由紊亂到統一的逐步更新,給書法藝術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創作的表現力。同時,也提供了構筑書法藝術體系的基本條件,誕生出無愧時代的書法杰作。
書法重在藝術價值,阿拉伯書法作為一種藝術,有以下三方面的美學特征。
一、流動的線條美
阿拉伯書法藝術是線條的造型藝術,它的美,體現在線條變化上。盡管各種字體的筆畫由圓圈、曲線、橫直線的重復,用靜擬動勢彼此相聯,用竹筆或木筆等獨特的書寫工具按均衡、穩定、對稱、和諧等形式美的特征巧妙地組合起來,相互呼應、協調,把各個獨立、高低、粗細、長短的線條貫穿于有機的統一體中,形成線條的力度感。這種力度稱之為“筆力”,也就是線條自身的美。筆力表現為運筆、轉筆到位,到位則有力度和氣勢,反之則無。另一方面,運筆、轉筆是按力學規律運動的,符合規律則增強書法的生命力,不符合就可能破壞或削弱生命力,并直接影響線條的質感美。潤厚飽滿、力透紙背、骨肉相和為線條質感美的表現,而虛飄浮夸、肥而臃腫、骨瘦如柴、軟弱無力就談不上質感美了。
阿拉伯書法有其自身的特點,書法家們充分發揮阿拉伯文字的形象性,靈活運用筆墨技巧,滲情入法,于法中見情,通過線條點畫抒發思想感情,創造出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的意境。任何一幅高超的書法藝術作品,首先是以線條美來感染人,并進一步令人領悟抽象的字外意趣。因此,更富于特有的氣勢,意境越深,藝術性就越強烈,正所謂意境蘊含于線條美之中,線條美來自深厚的書法基本功。
二、內在的韻律美
書法藝術以全方位的藝術信息反映新時代的節奏。阿拉伯書法藝術也肩負著弘揚阿拉伯文化,開拓藝術新形式的使命,它以各種各樣的藝術信息滿足人們經濟文化生活的需要,體現著新時代的節奏。阿拉伯書法藝術的思想價值和象征意義與時代的發展軌道有著密切關系,它是穆斯林的精神產品,體現著時代的精神風貌。
節奏韻律是音樂藝術用語,書法是介于音樂和繪畫之間,趨向音樂而遠離物象的。當我們欣賞一幅精美的阿拉伯書法作品時,從那曲折波動、盤繞往復、跳躍交替、疏蕩聚散的線條中,不難領略到一種美的韻律和節奏。
內在的韻律美與阿拉伯字母的結構有密切的關系。阿文字母結構別致,使其書法形式變得多樣化,讓不同的字與字組合產生出不同的節奏。
三、和諧美
阿拉伯文字,具有和諧、均衡、顧盼、相依、文靜、儒雅等美的因素,無論是庫法體、蘇魯思體、杰利三分體,還是迪瓦尼體,都含躍動、激越、奔放等神韻,這些和諧美的因素,加上書法家的個性和感情,于是就創制出多種多樣的書法體來。真可謂“萬般情懷一寓于書”。
綜上所述,當我們欣賞阿拉伯書法作品時,透過那流動的線條、內在的韻律和通篇的和諧美的表象時,即使不懂阿拉伯文字的讀者,也會被那博大豪放的氣勢所感染和陶醉,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阿拉伯書法這門藝術,在無數藝術家辛勤汗水的澆灌下,發展、衍化、豐富、壯大,對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不消退的魅力,至今仍是阿拉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