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時節,前往清涼的世界成為人們最大的心愿
三伏天的京城溫度一路飆升,讓人躲在屋內不敢出門。知了叫個不停,熱浪席卷每個角落,秋天仍舊遙遠,心中不免煩悶。現在都提倡低碳環保,空調低于26℃良心會受到譴責,因此多么希望能找到一個純天然的野外大空調,其實在京郊就有許多這樣的清涼世界,它們或許在山巔林間,或許在潭邊瀑前。置身那里,悶熱影無蹤,有的只是舒爽的涼風和愜意的幽靜。
綠意盎然的清爽靈山
靈山
目前靈山的平均溫度比市內低12℃至13℃,早晚溫差較大,前往還是要備長袖衣服,晚上外出需加外套。
【景區概況】
靈山位于京西門頭溝的西北部,距京城122公里,其頂峰海拔2303米,堪稱北京之巔。由于海拔高度所致,盛夏到靈山能有獨特的清涼感覺。在方圓25公里的景區范圍內,山峰氣勢威武,野花野草種類繁多,確實不負“京西小西藏”之名。
【清涼攻略】
游覽靈山景區主要有兩條線路,傳統的線路是開車至纜車處,然后或徒步或乘坐纜車上山。這條線路全程沒有遮擋,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雖然溫度不高,涼風襲人,但是由于海拔高的緣故,紫外線照射極為強烈,對于一心想納涼的朋友來說并不是最佳選擇。而新開發的聚靈峽古道,入口位于靈山腳下的洪水口村,沿景區北上12公里,可直接登頂靈山2303米主峰,是游覽靈山的一條新道。相傳這條古道是達摩祖師曾經游歷過的地方,因此一路上不光有自然風景,還有不少佛家遺跡,游客可以盡享自然與佛緣的清新流淌。鉆天白樺環繞身旁,路邊野花散發出陣陣迷人的香氣、白龍潭瀑水聲朗朗,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著涼意,仿佛行走在一座負氧離子豐富的森林公園之中。現在由于這條古道知名度還不高,因此游人相對較少。
【小貼士】
交通:自駕可沿蓮石路到門頭溝石門營環島右轉,直行到雙峪環島,右轉到龍泉賓館走109國道,按路標指示前行。或從蘋果園乘929支可直達靈山腳下的洪水口村。
門票:靈山景區35元/人,索道全程80元/人,聚靈峽靈山古道不再另收門票費用。
夏涼宮
喇叭溝門夏涼宮休閑區地處北京最北邊,夏天平均氣溫僅為21.7℃,可充分享受擁被而眠且無蚊蟲叮咬的清涼夏夜。
在北京極北之地的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境內有一片“入伏不見伏,盛夏不見暑”的神奇處所,這就是“夏涼宮休閑區”。這里空氣清新,山水環繞,涼風習習,不燥不潮。
這里有鳳凰臺、五龍潭兩條線路供游人選擇。鳳凰臺景區以茫茫林海為主,陽光透過密密匝匝的枝杈投射到布滿落葉的土地上,留下斑駁光影,送來一派清涼。懷柔最高峰——海拔1705米的南猴頂峰也位于鳳凰臺景區內,而就在南猴頂峰北下側峰腰處,有一片面積近百畝的亂石坡,石隙間有無數曲折幽暗且相互串通的黑洞。據實測,七八月份晴天中午,這一帶林間地表24℃,而洞口里的溫度卻只有14℃。
五龍潭位于一整片裸露的花崗巖斜坡上,這里有被雨水沖刷自然形成的四個石潭,而在巖縫根腳處,又有一個小潭,寬、深僅一尺許,清泉從巖縫里流出,名曰龍泉,旱不枯,澇不漲,這上下相連的五個石潭,總稱五龍潭。由五龍潭向北上行100米,山勢漸陡,輾轉之間,會發現一道狹窄危聳的巖縫出現在眼前。身處其中,兩旁峭壁摩天,天光幽暗,涼氣襲人,而這就是清涼峽。峽谷周圍樹木蔥蘢,峽內逼仄清寂,濕潤陰涼。光是峽谷內外的溫差就能達到5℃左右,因此也是絕佳的納涼小憩之處。
交通:京承高速-懷柔-111國道向北到達喇叭溝門鄉政府后,左轉可到達夏涼宮休閑區。
門票:鳳凰臺白樺林門票15元/人,五龍潭門票15元/人。
霧靈山
霧靈山是南北氣流匯合地帶,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只有7.6℃,往年夏季最高氣溫28℃,晚上出門要穿長袖。
霧靈山地處密云縣與河北省興隆縣交界處,為“京東第一高峰”,主峰歪桃峰海拔2118米。由于霧靈山山體較為高大,截留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因此云霧常年籠罩山川。
霧靈山景區在北京和河北境內都設有入口,游覽線路也是相互貫通。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從山腳到山頂的路程需要一天。不過一路上始終都會有茂密的森林和濕潤的空氣陪伴左右,哪怕山外驕陽似火,山里卻仍然綠蔭濃濃。清涼界是霧靈山中一處重要景點,相傳是明代劉伯溫為其命名,由于那里植被繁茂,山高霧重,空氣相對濕度大,負氧離子含量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不足18℃。當地人都說霧靈山的八月是陰雨連綿的季節,這時若能登頂俯瞰靈霧、云海,便會發現人仿佛站在厚厚的云霧之上,猶如站在海邊,有時更像立于海中孤島。
當然,登頂前的路途也不枯燥,因為從山頂到山腳,泉水無處不在,它們擠裂了峭壁,沖出石巖,有時從崖頭跌落,有時順斜坡溜下,最終匯成小溪或水潭。因此行走間不妨在水邊停留片刻,感受一番水霧濺起后的神清氣爽。
交通:京承高速-古北口方向-松曹路路口-新城子村-曹家路村-霧靈山森林公園。
門票:91元,另加人身保險1元(全程通票)。
后河峽谷
后河峽谷的年平均氣溫低于北京市區5-10℃,同時又地處被稱為“北京后花園”的延慶縣,絕對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后河峽谷是延慶縣境內風景比較秀美的“野景點”之一。蜿蜒于延慶盆地北緣低山地帶有一條河叫古城河。后河便是古城河的分支,在后河的峽谷絕壁之中,山花爛漫,清泉飛瀑遍布其間,保存著較原始的兼備南北方風情的自然景觀,是難得的戶外天堂。
延慶后河峽谷在通常的旅游地圖上是沒有明確標注的,其實它源自海坨山,分岔于玉渡山脈,水流隨山勢蜿蜒,頗有九曲十八彎之韻味。在峽谷內徒步穿行是賞景納涼的最佳選擇,湖水青碧,群山倒映,水面上霧氣繚繞,涼爽宜人的小風在峽谷間肆意穿行。這里除了樹林、高崖,還分布著灘涂和草甸,即使艷陽照射下來,滿眼的綠色也會格外讓人心醉。據驢友們講,從山腳沿山路徒步,爬緩坡、翻小山、下峽谷,一路漫步游走,單程大約需要3小時左右。不過需注意的是,下到峽谷的線路有多條,但有些線路灌木較多,難以行走。因此穿越后河峽谷時一定要穿登山鞋,路途中不妨走走停停,在溪水中抓蝦、捕魚,或是在岸邊的山林間挖野菜,都別有一番情趣。有的路段石子較多,這時需要放慢腳步,既能避免扭傷腳的尷尬,又能抬頭欣賞兩旁的風景。
交通:從北京城區出發,在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到延慶出口,走110國道(在延慶東橋處上橋),西北行20分鐘左右即到。
門票:這里沒有門票,背好行囊隨心所欲地穿越吧!
黃花城水長城
由于水長城景區地處山區,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平均氣溫比北京城區低5℃至6℃,白天與夜間溫差較大。
黃花城水長城位于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距市區65公里,以奇而著稱。這里有“三絕景”,“一絕”是建于明永樂年間的長城盤旋于山脊之上,環繞在灝明湖畔。“二絕”為湖水將長城自然斷開,形成長城戲水、水沒古城垣的奇特景觀。“三絕”是明代板栗園,園中古樹盤根錯節,形態各異。同時景區內古道、木橋、溪水、潭瀑應有盡有,令人隨時都有心曠神怡之感。
黃花城水長城每至仲夏,漫山黃花掩蓋著屋宇村舍,是北京境內少有的山水相連的長城。在這里納涼比較好的選擇是泛舟湖上或在山間行走。由天然泉水匯集而成的灝明湖是泛舟的好去處,這里處于山谷之中,不會暴露于烈日之下,因此泛舟便成了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水面上的涼風比岸邊來得更加密集,同時也夾帶著一絲濕氣,讓人身心愉悅。而坐在船中便可遠觀湖光山色,近看水中長城,深幽碧綠的湖水,清涼透徹的小溪,層巒疊嶂的青山,還有巍峨古樸的明長城,一切都顯得那么悠然自得。
棄舟登岸,開始漫步于山間,這里的水長城過去是野長城,現在雖然開發成為正規的景區,但還能感到一絲野趣。山水相依是其一大特點,山間會不時傳來鳥鳴,而溪水就在腳邊潺潺流過。泉水非常清冽甘甜,喝上一口能有透心涼的感覺。沿著小道一路前行,眼前會出現一座水庫大壩,水庫有淺灘,穿行壩中,密密的水汽撲面而來,壩頂還有極限速降的游樂設施,有勇氣的人不妨體驗一番。景區內的水都很清澈,有些像漓江或九寨溝。在北方能看見這么柔的水,確實少見。
交通:京承高速到“北臺路(寬溝)”(13號出口)出高速,見第三個紅綠燈左轉直行,向九渡河方向行駛,沿途根據景區路標即可到達。
門票:門票34元/人(學生半價)。
百花山
百花山年均氣溫6~7℃,7、8月份平均溫度22℃,負氧離子含量為5級,絕對是消夏避暑的勝地。
百花山一山連兩區,山北為門頭溝區,位于門頭溝西部黃塔鄉黃安陀村南。主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百草畔海拔2050米,為北京市第三高峰。由于海拔垂直高度的變化,方圓25公里的范圍內竟形成了北京唯一的集高原、草原風光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盛夏時節,百花山山頂的千畝百花草甸可謂百鳥爭鳴,百花齊放。因此在百花山若想體驗極致的清涼舒爽感覺,一定要不斷往上走才行。這里的山坡呈階梯狀,最高一級在百花山頂部三角塔臺和百草畔,海拔1800~2000米,寬闊平坦,保留著晚更新世或全新世早期寒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古“石海”、冰緣“城堡”和冰辟巖柱等。第二級在中咀、大木場一帶,海拔1400~1600米。第三級在海拔1100~1200米地帶。每級臺地上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黃土。如果你的體力不夠好也不必擔心,因為在百花山景區內只要到達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最高溫度只有25℃,夜間平均在15℃左右,對于久居城里的人來說已經相當舒服了。而除了溫度,百花山的景色還能帶來心情上的清涼,8月的百花山正是花季,林海之中,參天大樹根深葉茂,漫山遍野金蓮花、黃花、繡線菊等爭奇斗艷。同時山中自海拔900米至2000米處均有清泉分布,且水質極好,無污染,其中百花山瀑布落差150米,瀑寬15米,飛流直下,震撼山林。如果最終有幸登頂來到百花草甸,那1000畝的天然草坪猶如一張五彩繽紛的大地毯,若趕上雨過天晴,站在百花山巔觀霧氣云海,那種感覺除了身體上的涼爽外,心情應該也會非常愉悅!
交通:可沿蓮石路-石門營環島-109國道-清水-百花山路口(109國道98.4公里處左轉)-行駛約16公里到達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門票:40元/人。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